2024 Jane’s Walk 新加坡全复盘|穿越新加坡热带绿道:揭秘如何通过设计应对气候挑战

发表时间: 2025-03-11 17:12:41 文章出处:产品中心

  这也是“一览众山小”首次将 Janes Walk 活动带到海外。本次活动以“冷却新加坡”(Cooling Singapore)为主题,聚焦于热带岛国应对高温潮湿气候的创新之道。

  新加坡作为赤道附近的热带城市,不仅长期面对高温和高湿,还因人口密度增加和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而加剧了热岛效应。据研究,新加坡大部分地区因热岛效应导致的平均气温上升约 4 摄氏度,部分区域甚至超过 7 摄氏度。为应对这一挑战,新加坡市区重建局自 2017 年启动了“冷却新加坡项目”,从绿化、城市形态、水体景观、地表材质、遮荫设计、交通能源等七个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多项缓解热岛效应的对策。截至 2023 年,该项目已完成三阶段研究,并进入 “冷却新加坡 2.0” 计划——开发全球首个数字城市气候孪生体(DUCT),通过整合微观气候模型,模拟并评估城市热量管理策略。

  为深入了解新加坡在缓解热岛效应、提升户外热舒适度方面的创新实践,Janes Walk SG 团队将本次活动主题定为“冷却新加坡”,并设计了两条线路:

  通过徒步活动,团队希望将热岛效应的解决方案融入参与者的日常体验,让大家切身体会城市规划与气候行动如何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第一条路线以新加坡纬壹科技城(One-North)为核心,带领参与者穿梭于创新科技与历史背景和文化的交汇之地。从现代化的科技园区到殖民时期的历史建筑,从充满绿意的旧火车线长廊到展现未来智慧城市的展厅,这条路线巧妙地融合了科技、文化与自然景观。

  沿途以“绿化、交通、能源”三大主题为切入点,展示了“冷却新加坡”计划的多样化实践与创新成果。参与者不仅可以感觉到城市绿化如何缓解热岛效应,还能了解智慧交通与节能科技对提升城市宜居性的贡献。整条路线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讲述了新加坡如何在未来科技与自然生态之间找到平衡,为其他热带城市提供了灵感。

  与新加坡传统的城市徒步活动不同,本次漫步从纬壹科技城(One-North)启程,聚焦于居民日常工作与生活环境。路线设计以实际场景为依托,邀请来自不同背景的参与者共同思考:如何在高密度都市中实现生活、工作与娱乐的平衡?

  通过深入观察和交流,活动鼓励参与者从多角度探索解决城市热岛效应的可能性,同时畅想一个更加凉爽、绿色且可持续的城市未来。这不仅是一场身体力行的探索之旅,更是一场关于宜居城市的集体智慧碰撞。

  One-North纬壹科技城是一个结合本土特色、区域联动和全球视野的高科技园区,由国际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规划。园区内充满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天际线,以及柔和曲线贯穿的街道,营造出一个连续带状的空间布局。这里聚集了初创企业、跨国公司、科研机构和教育学习管理机关,是创新与合作的活力枢纽。

  作为一个多功能的综合社区,One-North不仅拥有研发区,还配备了公共服务设施、教育资源、住宅公寓和商业空间,每栋建筑都承载着“微型社区”的功能。裕廊集团作为开发方,以“从产业园区到产业社区”的理念为指导,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前瞻性空间。园区内减少了对私人交通的依赖,成为新加坡首个“低私家车”区域,通过优化步行环境、加宽非机动车道、提供定制公交和接驳巴士,以及改善地铁站与社区的最后一公里连通性,大幅度的提高了居民的出行体验。

  徒步途中,参与者深入探讨了新加坡在低碳交通方面的创新实践。包括共享自行车系统、广泛的公共交通网络、低排放车辆的推广等,这些措施不仅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也为缓解热岛效应提供了可行方案。One-North 的设计和交通体系展示了一个高密度城市如何通过系统性规划,实现环保与高效并存的未来愿景。

  Solaris 是一座完全可持续的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其独特的绿色设计和创新功能脱颖而出。建筑的连续螺旋形景观露台从底层蜿蜒而上,直达屋顶花园,与中央庭院和绿色走廊共同构成了一条生机勃勃的绿色路径。独特的太阳能井设计为中庭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和通风,而遮阳装置则有实际效果的减少了太阳热量的吸收。此外,建筑还配备雨水收集系统,将用水量降至最低。通过多项绿色设计策略,包括整合于外立面的阶梯式绿化露台、遮阳百叶窗、天窗式中庭等,Solaris实现了整体能耗降低 36%的显著成效。

  徒步途中,团队还参观了雷蛇(Razer)新加坡东南亚总部,一座融合了品牌美学与智能环保技术的七层建筑。其外立面以黑色为基调,配有四条贯穿外墙的绿色灯带,并搭载备受玩家喜爱的Razer Chroma幻彩灯光技术,呈现出强烈的科技感与未来感。为减少碳排放,该建筑融入多项智能解决方案,优化了员工的工作环境,同时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此外,One-North还拥有许多其他绿色建筑,展现了多样化的环保实践。例如,Equinix数据中心在屋顶和立面广泛部署了太阳能电池板,并配备感应式照明系统和绿植景观,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领队分享道,由于新加坡地处赤道,日照时间长、阳光资源充沛,很适合发展太阳能。这些绿色建筑不仅体现了设计与可持续性的完美结合,也对缓解热岛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

  无论是屡获殊荣的Solaris,还是充满科技感的雷蛇总部,这些建筑都以创新方式回应了高密度都市的环保需求,为创建更凉爽、更绿色的城市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徒步途中,我们参观了位于One-North Wessex Estate小区的一片黑白洋房区。这片区域原为英国军官及其家属的居住地,包括26座三层公寓和 58 座半独立式洋房,曾容纳240户英军中下级军官家庭。1971年,这一些房屋被英国移交给新加坡政府,目前由裕廊集团管理。如今,这些充满历史风情的洋房不但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租赁信息,还被艺术家大范围的使用在创作工作室和画廊。

  这里的街道以英国小镇命名,而建筑的名字则取自英军历史上参与过的战役地点。这些地名包括欧洲十八世纪的战场,以及英帝国后期在印度(帕拉希)、苏丹(喀土穆)、缅甸(勃固)等地的殖民战争。尽管与新加坡的本土历史关系不大,这些名字却以另一种方式在此得以保留,成为殖民时代历史的独特印记。

  穿过黑白洋房后,我们来到One-North园区尾部,步入大片绿域。领队与参与者分享了新加坡2030年绿色发展蓝图的重要目标:到 2030年,自然公园面积将增加50%,全岛将种植100万棵新树,并逐步提升植被覆盖率。这一计划展示了新加坡通过大规模绿化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雄心与努力。

  我们还探访了Rail Corridor(铁路长廊),这条原本连接新加坡Woodland Checkpoint与丹戎巴葛的铁路线公里的铁路公园不仅增添了城市绿化面积,还连接了多个社区,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及城市的储水能力,为新加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示范。

  通过探索这些社区中隐藏的凉爽绿意空间,参与者在步行中体会到设计与环境的和谐美妙。这场实地体验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到,创新设计与智慧规划怎么样通过城市植被与绿化来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挑战,为更凉爽、更宜居的城市生活提供启发。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的空中天台,这是一处巧妙融合了高层住宅与绿色空间的典范。社区由8栋高达47层的住宅楼组成,并通过一个高架景观花园将建筑彼此连接。这条长约 800米的连续景观道路,不仅为住户提供了便利,还创造了适合各种公共活动的空间,比如慢跑、健身,或简单地享受片刻的闲适时光。

  参与者们在第27层的空中露台驻足,亲身感受这一宁静、舒适的居住空间。从这里鸟瞰,可以欣赏到皇后镇(Queenstown)周边地区的壮美景致。设计过程中,成熟的大型树木被悉心保留,为社区增添了浓郁的绿意,也彰显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次徒步从科技城的绿植覆盖到智慧交通的创新运用,再到居住社区中的绿色生活,路线设计紧贴新加坡居民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这样的近距离观察,参与者们不仅了解到城市规划和设计怎么样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还从中获得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启发。

  整场徒步之旅以“冷却新加坡”计划为主题,展现了新加坡如何通过创新与协作,在炎热的热带气候中打造宜居城市。新加坡用实际行动证明,高密度的现代都市一样能找到平衡,为居民创造更加凉爽、更绿色、更可持续的未来。

  “冷却新加坡”生态篇从亨德森波浪桥启程,一路穿梭于城市与自然的交界处。跨越起伏的波浪桥,欣赏都市天际线与海港的和谐美景;沿着蜿蜒步道,步入郁郁葱葱的热带植被;偶遇溪流花园,在潺潺流水与鸟鸣交响中感受自然的疗愈力量;随后漫步于高空森林步道,于直落布兰雅山原始次生林的树冠间体验别样的凉意;探访地球之道,邂逅隐藏在城市中的多样生态;最后踏上亚历山德拉拱桥,回归城市的喧嚣与秩序。这是一条以自然为主轴,融合生态智慧与城市美学的探访路线。

  从山脚的集合点出发,攀上一段长长的石阶,眼前豁然开朗,亨德森波浪桥(Henderson Waves)跃然眼前。

  这座桥建于2008年,全长274米,桥面距离地面36米,是新加坡最高的人行天桥。设计灵感源于海浪的起伏,桥身由流畅的波浪形“肋骨”构成,巧妙地将现代建筑规划设计融入周围茂密的热带丛林,呈现出自然与人工完美融合的艺术之美。

  桥的主体采用东南亚特有的 巴劳木板条 制成,呈现四个波峰与三个波谷的独特结构。志愿者在此介绍了巴劳木的特点:这是一种十分密实的硬木,因其天然环保、耐磨耐腐而闻名,常用于重型建筑。有参与者对这种黄木产生浓厚兴趣,引发了关于建筑材料与热带气候适应性的讨论。正是这一小小的设计细节,彰显了新加坡在建筑与环境结合上的独到匠心。在这片土地上,每一种材料都被充分挖掘其生态价值,“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理念得以具体实践。

  对于许多首次来到波浪桥的参与者来说,桥上的壮丽景色让人流连忘返。桥上的贝壳形休息区为游客提供了静思与观景的理想场所,也激发了无数拍照留念的热情。在桥尾,路线二的志愿者们与所有参与者一同拍下了第一张合影,用镜头记录下这一段充满自然与建筑美学交融的旅程。

  沿着蜿蜒的小径,我们意外走入了溪流花园(Stream Garden),这是一个将自然美学与功能性完美结合的生态空间。设计者巧妙利用地形与水流,搭配适应湿润环境的本地植物,构建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

  溪流花园不仅为多种本地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增强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还通过茂密植被的遮阳作用与蒸腾作用,明显降低了环境和温度,成为应对热带炎热天气的理想休憩场所。花园内的小凉亭和石凳更增添了舒适体验,特别是石材材质的运用,大大降低体感温度。在此稍作停留,参与者们听着潺潺流水与清脆鸟鸣,共同感受了一场与自然共鸣的静谧时刻。这种身临其境的降温体验,让人更加深刻体会到自然设计在城市中的重要性。

  旅途接近尾声时,我们踏上了全长约 1.3 公里的林中走道(Forest Walk)。这条高架步道由钢架结构打造,蜿蜒穿梭于直落布兰雅山(Telok Blangah Hill)原始次生林的树冠之间,海拔从 3 米缓缓升至 18 米。步行其上,俯瞰层层叠叠的热带植被,仿佛置身于森林的上空,尽享大自然的美妙与平静。

  在走道的中段,领队为参与者详细讲解了新加坡在城市规划中对生态保护的重视。这条步道设计独特,抬高的结构不仅减少了对地面生态的干扰,还为观察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绝佳视角。沿途的信息牌介绍了周边植物的特点与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让人们更了解自然与城市间的微妙平衡。

  远眺之间,我们还能看到地面上精心规划的花圃,用于培育新苗,展现了新加坡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方面的持续努力。同时,步道两侧的植被为多种鸟类与昆虫提供了栖息地,构建了一个微型的生物圈,体现出城市规划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 Janes Walk 恰逢国家公园局对林中步道东部区域进行翻新工作。翻新过程中,保留了对自然环境的最低干扰,同时也加强了结构安全性,充足表现了新加坡对城市绿廊建设的重视,以及对于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承诺。

  在林中步道的探索过程中,参与者深刻体会到新加坡作为“花园城市”的生态哲学。这条步道不仅是一项杰出的绿色基础设施,更是一个促进人与自然共生的舞台,让现代城市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能维护并提升自然环境的质量。

  王大玄,SCDA主任建筑师,拥有多年的建筑和城市设计经验,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设计硕士项目。他的设计理念注重创造静谧的社区环境,强调社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并着力提升空间的和谐美与功能性。他认为,优秀的社区不单单是居住的地方,更是心灵的栖息之地。

  在工作坊环节,我们荣幸地邀请到SCDA主任建筑师王大玄先生,他分享了项目背后的设计理念与实现路径。

  项目通过巧妙的日照绿化与降雨适应设计,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无缝连接。项目场地三面被绿化带环绕,地面景观被郁郁葱葱的植被所覆盖。建筑立面则通过绿色露台、屋顶花园和天空绿化带进一步延续自然元素。可持续设计贯穿于整个项目,包括滴灌系统、雨水收集、生物滞留池以及太阳能系统的使用,确保了项目的绿色环保和长期的可持续性。

  王大玄先生特别提到,的设计旨在促进社区互动与亲密关系,通过精心布局的主动和被动休闲空间,为居民打造一个充满了许多活力与凝聚力的生活环境。项目强调公园化设计,创造了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使居民更加亲近自然。此外,项目还关切多代同堂家庭的需求,设计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共享空间和多代共住的建筑户型,进一步强化了社区的纽带和家庭的凝聚力。

  作为新加坡公共住房发展的标杆,展现了高质量可持续公共住房的卓越实践。通过创新的设计与环境友好的开发模式,项目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它不仅提升了居住质量,还为新加坡其他公共住房项目树立了榜样,尤其在应对城市化挑战、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示范作用。

  王大玄先生的分享展示了建筑设计如何在满足现代城市需求的同时,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在“Cooling Singapore”这一主题下,通过绿化覆盖、雨水管理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等设计策略,为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微气候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可持续建筑范例,更是如何通过创新设计为城市降温、提升居住环境舒适度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