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阶段模式 实现产研双赢 “先使用后付费”打破“望而却步”
昨天,“天津市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暨成果转化三个一行动工作推动会”在天开高教科创园举办,这场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知识产权局主办的活动,正式开启了天津科技成果转化的先用后付模式。
“涉及转化的两个项目分别可应用于肿瘤疫苗的研发及先天性遗传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在成果转让谈判过程中,双方对于一次性转让价格的落差很大。企业后续还有投产落地等费用,金钱上的压力大,但我们研发团队也要实现价值激励逐步发展。最终,我们双方约定采取里程碑付费方式来进行合作,双方担忧的问题都解决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主任魏迪讲述了该研究所尝试采用“先使用后付费”转化科技成果的经验。据透露,最终确定的“里程碑”付费方式具体执行分为几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完成专利权变更后支付总金额的10%;第二阶段为专利形成的第一个产品获得临床默示许可(IND)后60日内支付总金额的40%;第三阶段为形成的第一个产品完成关键性临床试验,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BLA)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受理后60日内支付总金额的50%。采取此种方式合作,一是能够保证医工所科研团队在转化第一、二阶段可获得覆盖成本的收益,以及获取专利技术转化后的收益;二是能够减轻企业投资风险,符合市场化运行规律,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类似的问题屡见不鲜。据市科技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传统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受到高校、企业衔接问题的制约。高校院所持有大量专利成果,因缺乏转化渠道、担心风险损失等原因,往往被“束之高阁”,无法走出校门,产生效益。科技公司,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由于无法准确预估成果价值,担心转化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等问题,对高校院所的成果“望而却步”,不愿轻易购买。为突破科研与市场之间的转化瓶颈,本市尝试推出“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让企业“零门槛”使用科技成果,带领企业积极投入成果转化;让高校院所和企业工作的焦点从事前的犹豫顾虑,转移到事中的协同配合和事后的收益分成,让双方都能从成果转化中实现收益。天津市在有关方面持续探索创新。去年高规格出台的《关于逐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的若干措施》中,提出鼓励专利先使用后付费,破解“不敢转”“不愿转”“不会转”难题。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医工所、高新区等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模式,人保财险等金融机构也创新多种增信方式,推动一批项目得到转化并形成典型案例,在全市有很强的示范性、带动性。
此次活动是本市推动“先使用后付费”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式举措,旨在通过全面实施“先使用后付费”,提高成果转化效率,推进天津新质生产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昨天的会议现场,共有5家高校院所就7个项目与本市公司进行签约,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开展成果转化,成果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这标志着本市“先使用后付费”模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随着校企合作从“短期交易”转向“长期共生”,产学研协同进一步加深,高效顺畅的成果转化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本市科技产业创新发展。
据悉,为让成果转化双方对合作更有信心,本市有关部门还联合金融单位推出“专利实施失败费用损失保险”,为天津市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保驾护航。
此外,天津理工大学、医工所等多家成功推行“先使用后付费”模式的高校院所,基于自身的有益探索经验进行了案例分享交流,帮助与会高校、企业进一步探索“先使用后付费”工作中,包含“成果披露供需对接合作签约收益分配”所有的环节的需要注意的几点与运作模式。活动还设置了项目路演环节,来自南开大学、包钢稀土、汉康医药等多家单位的科研团队携10余项高质量成果开展路演,实现企业需求与高端成果的深入融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