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门窗行业发展特性及技术水平特点、发展的新趋势市场规模机遇
系统门窗产品主要是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按照每个客户对产品样式、功能、外观的不一样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
行业内企业的销售模式通常分为零售模式和大宗业务模式,零售模式一般来说包括经销商和直营店两种类型。其中,经销商模式下,经营风险由经销商自行承担,系统门窗企业可借助经销商的社会资源和服务团队,在渠道建设及维护成本投入较少的条件下开拓各区域市场,有利于企业的快速扩张,是目前最主要的零售渠道;直营店模式由生产企业直接投资开设零售店面,对直营店的经营活动实施统一管理,前期投入较大,后续管理成本比较高,该模式在零售模式中占比较少。以森鹰窗业、贝克洛为代表的大宗业务模式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房地产企业和装修公司,企业可借助其客户资源实现规模化销售,但项目验收及回款周期相对较长,需要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
零售模式下,系统门窗的市场规模与终端消费者改善型需求关系紧密,随着我们国家居民消费水平及对系统门窗产品认知度和接受程度的持续提升,零售端系统门窗市场需求持续增长,零售渠道市场周期性不强。大宗业务模式下,系统门窗市场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息息相关,房地产行业较强的周期性导致系统门窗大宗业务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从材质、工艺的方面出发,不一样的种类的系统门窗产品应该要依据不一样的区域的气候、地理条件体现不同的特性。目前,断桥铝合金门窗在全国市场大范围的应用,无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受区域气候、春节假期、下游房地产建筑施工季节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等因素影响,第一季度为系统门窗的销售淡季,存在一定的季节性。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的持续发展,终端花了钱的人生活质量的关注程度慢慢的升高,为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定制化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国内优秀的系统门窗生产企业不断研发创新,通过将产品设计的功能性、艺术性、地域性及工艺可行性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诠释和融合,不断强化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系统门窗产品的设计风格日益丰富,系统门窗企业的研发设计能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人工成本的上升,如何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成为系统门窗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行业内的优势企业正通过引进各种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优化企业生产流程,提升柔性智能制造水平,以实现定制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推动整个行业智能制造能力的发展。
系统门窗生产企业通过配置智能执手、智能百叶、风雨感应系统等高科技智能配件,现已实现智能化系统门窗的自我调节、语音控制及远程连接等功能。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创新,智能化系统门窗产品将持续丰富,最终实现与不同家居品类的互联互通,进一步适应终端消费升级趋势。
2007 年以来,《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等国家标准相继出台,对门窗的安装验收提出了明确要求。较为规范的品牌企业愈来愈重视安装服务质量,通过员工培训、制定安装服务流程和规范、客户满意度回访等方式不断提升安装服务水平,消除高空作业安全隐患,加快推进门窗安装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构建专业的安装体系,提升门窗产品安装质量。
系统门窗产品订单数量众多、需求复杂、交期严格,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为高效处理繁杂的生产管理数据和企业管理信息,行业内众多规模企业已建立并不断完善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以实现对订单、采购、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等各流程的技术支持和柔性管理。目前,国内系统门窗行业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大型企业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推动整个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
随着居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系统门窗行业不断增强产品节能性以适应各区域不断提升的建筑节能要求。系统门窗厂商通过系统结构设计、采用多腔体隔热型材及多层中空钢化玻璃等优质原材料,结合组角注胶连接等先进技术和工艺,不断提升系统门窗框扇之间的严密度,以增强产品的保温隔热效果,降低热量损失,将节能降耗的目标贯穿于产品研发、原材料选择及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
我国门窗行业呈现“大行业、小企业”的特征,大部分门窗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较低。未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门窗行业将逐步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系统门窗龙头企业的领军地位将不断强化,市场集中度将不断提升。
在系统门窗行业中,境外知名企业 YKK AP、阿鲁克、旭格等依靠其成熟的商业模式、丰富的技术积累和较高的品牌知名度,较早进入了我国系统门窗领域的中高端市场。但国外企业在我国也普遍存在着本地化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由于我国不同地区气候差异较大,不同区域对系统门窗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境外系统门窗企业本土化产品开发能力不足,较难因地制宜地满足各区域终端消费者的需求。
近年来,境内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品牌提升、经销渠道拓展等方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以经销模式为主的皇派家居,以大宗业务模式为主的森鹰窗业、贝克洛等本土系统门窗企业,依靠本土化产品创新和开发、价格优势、渠道优势等,逐步扩大在中高端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6,883 元,同比增长5.0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9,283 元,同比增长 3.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33 元,同比增长 6.35%。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居民消费理念逐渐由经济实用向高质舒适转变。品牌、信誉、服务等综合因素成为终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更易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系统门窗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花了钱的人系统门窗的认知度正在快速提升。一方面,近年来行业内优势企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品牌推广方式,不断加大系统门窗产品的品牌宣传力度,提升消费者对系统门窗产品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系统门窗产品经过多年的推广与应用,其相较普通门窗在安全、节能、适用、美观、耐久、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市场口碑迅速提升,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对系统门窗的认知程度。随着消费者对系统门窗认知的快速提升,系统门窗将逐步替代普通门窗,成为门窗行业的主流产品,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以“房住不炒”为底线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对商品房新开工建设及销售面积增速产生一定影响,但房地产开发住宅投资额及商品房销售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可继续驱动系统门窗消费稳健增长。同时,我国存量房市场规模巨大,二手房交易、老旧小区改造及改善性装修带来的存量房二次装修需求,将成为系统门窗市场未来增速的主要来源。因此,房地产市场长期呈平稳发展趋势,对系统门窗消费需求扩大形成较强支撑。
在“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目标提出的背景下,国家发布了一系列节能政策对绿色建筑面积、碳排放强度等设置明确标准。相比普通门窗,系统门窗具有标准化、系统化、低能耗等特点,更符合低碳环保消费趋势,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政策的不断出台将促进系统门窗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带动建筑行业持续增长。截至 2022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 65.22%,与欧美国家 80%以上的城镇化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2021 年 4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1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要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有效融入城市。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仍将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必然带来住宅装修需求,从而也将带动系统门窗需求增长。
随着二孩及三孩政策的施行,户均人口数量的增多将促进大户型住宅购房需求,大户型家庭住房对空间利用率及居住舒适度的综合要求为系统门窗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消费升级及消费主体年轻化的趋势下,个性化定制服务将成为二孩、三孩家庭的优质选择,从而进一步激发定制化系统门窗的发展潜力。同时,随着二孩及三孩出生率的增长,配有儿童锁、指纹锁、防护栏等安全防护功能较强的系统门窗产品需求量将进一步提升。此外,随着我国中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居用品的便捷性将成为消费者的重要考量因素,具有遥控开关、风雨感应等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的系统门窗产品市场需求量将进一步增长。
我国系统门窗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初期,总体竞争格局分散,整体市场仍处于产品推广及普及阶段,随着消费者对高性能系统门窗产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的提高,未来增长点主要来源于国内巨大的存量市场及改善性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温差大且特定地域易出现台风、沙尘、雾霾、高湿等极端天气。受技术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早期的建筑门窗并未针对不同气候环境进行有效的差异化性能设计。系统门窗产品出现后,通过运用系统集成的思维方式,可基于不同地域气候环境和使用功能要求对门窗系统进行研发,例如针对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提升产品的抗风压性及水密性、针对北方的沙尘及雾霾天气提升产品的气密性等。系统门窗产品差异化性能设计水平的不断完善使其更易满足终端客户综合性、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具有广泛适用性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个性化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个性化装饰装修的需求也日益显著,风格多样、功能齐全、非批量化生产的定制化系统门窗产品更多地进入大众的视野。
借助系统门窗的定制化优势,消费者可在建筑的不同区域中适配不同功能特点且与建筑外观协调一致的产品。例如,消费者可在客厅采用通风采光性能好的门窗,在卧室采用保温隔音性能突出的产品,对于安全性和舒适性有更高要求的消费者还可选择多点防撬锁闭、自动化、智能化控制等附加功能要素。随着新观念、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系统门窗的个性化定制将成为现今消费的潮流及行业发展的趋势。
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统计,建筑碳排放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一半。随着国家“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绿色建筑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2020 年 7 月,住建部、发改委等7 部门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2021年 9 月,住建部发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分别对绿色建筑面积和碳排放强度进行明确要求,旨在倡导使用绿色建材,降低建筑能耗。系统门窗作为绿色建材的一种,其优异的保温隔热性能够较好地减少建筑内外的热量传递,以达到在使用期间节能降耗的目的。在国家政策倡导及居民环保认知提升的驱动下,系统门窗节能需求不断提升,系统门窗市场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智能制造已成为我国系统门窗制造企业的重要发展趋势。通过利用智能识别、机器人、物流车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系统门窗制造企业能够实现从原料到成品阶段多种物料的智能化存放、管理和分配等,促进各环节物料的高效运转,可有效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实现大批量定制化产品的柔性化生产。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等因素的推动下,系统门窗产品的更迭速度不断加快,产品订单呈现多规格、多批次、多样化设计等定制化特征,生产复杂程度和难度持续提升。因此,为快速响应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行业内企业将逐步调整生产制造方式、加快智能制造布局。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化”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会潮流,智能家居与大家居融合的现象将越来越多。智能化的系统门窗属于智能家居板块,是实现各种全屋智能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化系统门窗可以通过传感器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将信息反馈给系统和用户,再通过远程调节或自我调节,最终实现遥控开关以及控制光热的吸收和散发等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信息化便捷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2020 年以来,门窗行业主要原材料铝锭、玻璃价格整体呈上涨态势,对中小型企业造成较大冲击;而《系统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 39529-2020)等国家标准的陆续发布,也将倒逼门窗企业提升产品的整体水平,加剧行业竞争程度。长远来看,部分不规范、工艺落后、成本控制能力较差的企业会被淘汰,研发设计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营销网络覆盖广的系统门窗企业则会得到更好的发展,行业洗牌和产业调整将推动市场份额持续向头部企业集中。
当前我国系统门窗市场尚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大多数企业既未建立独立的研发设计团队,也未配备相应的门窗性能检测设备;而国家层面初步制定的技术依据亦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导致目前市场上系统门窗产品存在标准不一、良莠不齐的乱象,不利于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我国门窗企业数量众多且整体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虽然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开始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及智能化生产,但比例仍然较低。受规模限制影响,大多数企业在产品研发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品牌运营能力、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缺乏经验,往往通过低价策略进行竞争,或以牺牲产品质量和安全换取短期利益,行业竞争不规范。这些行为在加剧市场之间的竞争的同时,影响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不利于系统门窗行业的健康稳步发展。
目前我国系统门窗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初期,现有系统门窗企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由于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品牌在某种程度上是消费者进行快速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系统门窗属于高价低频消费产品,使用年限较长,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较高的质量保证,是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建立需要长期的品牌经营和历史沉淀,行业内一线品牌已占据国内系统门窗产品的中高端市场,培育了具有一定黏性的客户群体,拥有较为坚实的市场基础。
面对市场内现有的国内外知名系统门窗品牌,新进入企业通常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建立并提升自身品牌知名度,因此品牌壁垒是制约新企业进入行业的障碍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以及消费品质的不断升级,终端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差异化的追求愈发明显,独特的创意及优秀的研发设计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接受度,是系统门窗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优质的设计需要将客户偏好、时尚文化、地域特征、气候环境以及居室整体风格进行协调融合,实现产品安全、节能、适用、美观、耐久等特点和要求。
强大的产品研制设计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企业立足市场、占领市场的根本,而研发设计能力的积累及研发设计体系的建立需要企业对研发团队的长期培养、对研发创新文化的不断积淀以及研发团队对终端消费者喜好的洞察和持续追踪,短期内新进企业很难具备这种能力。
更多行业资料请参考普华有策咨询《2023-2029年系统门窗行业市场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同时普华有策咨询还提供产业研究报告、产业链咨询、项目可行性报告、十四五规划、BP商业计划书、产业图谱、产业规划、蓝白皮书、IPO募投可研、IPO工作底稿咨询等服务。
第五节 2017-2022年系统门窗行业财务能力分析与2023-2029年预测
第九章 普●华●有●策对2023-2029年系统门窗行业产业体系调整分析
第十四章 普●华●有●策对 2023-2029年系统门窗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