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园区:打造丘陵山地农业科学技术样板
宽敞高大的双层智能大棚内,蔬菜生长整齐有序;智能化养蚕基地,蚕宝宝们全程由机器人自动喂养……近日,记者来到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行走在这里的田头地头,处处感受到了蓬勃的科技感。
自2015年由科技部批准设立以来,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激活创新引擎,提升产业能级,集聚创新要素,优化产业功能布局,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主导产业,推动现代农业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构建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的丘陵地区生态农业产业体系。2022年,园区实现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7.2%。
在园区圣水湖蔬菜基地,重庆奉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大棚比一般的大棚宽敞高大,而且是双层结构。大棚里道路宽敞平整,菜地整齐干净,棚内悬挂着金属杆,特制的绳子有序地固定其中,牵引着番茄、茄子等蔬菜笔直生长。
“这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双层智能大棚。它有效解决了西南片区低温寡照的痛点,且产量比一般大棚提高了2到3倍。”四川奉民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建平介绍,大棚有低能耗的保温和降温功能,由钢结构系统、覆盖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统、绿色防控系统、智能管控系统等五大系统构成。
大棚的两层拱顶,在保证高透光率的同时起到良好的保持温度的作用;天窗和遮阳网使用电力导轨运动,能迅速打开或关闭天窗及遮阳网,达到增温降温目的。除授粉需用蜜蜂、剪枝摘果需要人工外,植物的环境调控、水肥管理等其他工序全由AI系统完成。
针对重庆的低温寡照天气,公司与种子头部企业合作,根据园区土壤、气候等情况,共同筛选出“奉民尖红”“银河1号”等多个具有耐弱光特征的小番茄新品种。周建平说,智能大棚的施肥、灌溉、光照等生长过程采用人工智能管理,作物生长速度快,产量比露地种植提高了4到5倍,产品采摘间隔10—15天,采摘期长达8个月,经济效益明显。
智能大棚作为园区招商引进建设的高效设施栽培生产基地,计划首期建成100亩,后期将持续建设400亩。
智能大棚的建设与应用,只是该园区智慧农业的一个代表。园区实行“大数据+农业”融合,重点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农业,让园区种植业由“靠天吃饭”变“问天种田”,现已建成智慧茶园、数字农品、十里原香智能温室大棚、巴渝金玖5G智慧农业及物联网等4个智慧农业项目。
基地位于园区仙龙镇太平桥村,由永川区政府与西南大学夏庆友教授团队合作,着力培育集转化、生产、教育、科普、观光旅游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智慧蚕桑产业园,总投资3亿元,建筑总面积4800多平方米。在这里,养蚕实现了全智能化。
“整个蚕房的建设标准和外科手术室标准一样,是一个10万级无菌密闭空间,装有恒温恒压控湿系统,全程由机器人自动喂养。”该基地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喂养蚕用的不是绿的桑叶,而是根据夏庆友教授团队攻克养蚕核心技术生产,由桑叶、豆粉、玉米粉制成的专用饲料。
在全国首个基于农村的智能化养蚕基地,这里的蚕房让养蚕进入了智能化时代——通过充分的利用层高,一平方米的空间可以养1万头蚕,4000平方米蚕房满负荷生产后,年产值可达1000余万元,而且只需要10个左右的技术工人操控设备就能完成,大量节省了人力,还能不受季节、天气的影响,更好地保障蚕宝宝的健康成长,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此外,在园区建成西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院,在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家蚕基因组的功能研究”基础上,夏庆友团队已在永川落地生产蚕桑饲料、僵蚕饮片、蚕丝蛋白、桑叶茶等相关这类的产品,正推进干细胞医疗研究中心、家蚕丝腺合成人血清白蛋白中试及产业化平台等项目,让传统栽桑养蚕产业进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目前该园区正在全力打造全新生物技术产业园。
据了解,永川针对园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紧密度不够高,农业企业自主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偏弱的问题,加快构建“农业企业+高校院所+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创新大数据平台+成果交易市场”的协同创新体系,“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产业技术研究院+中试基地+产业孵化器+创投基金”的成果转化体系,切实打通企业与高校院校之间的“肠梗阻”。
今年年初,西南大学索化夷教授团队首次完成永川豆豉制曲关键菌种—总状毛霉全基因组精细图绘制,研究揭示了永川豆豉良好的安全性,并选育了更抗高温的总状毛霉C菌株,填补了传统毛霉型豆豉无专用发酵菌株的空白。
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永川豆豉,作为我国特色发酵调味品,被誉为“川菜之神”。早在2008年,永川豆豉酿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这一传统技艺也有“成长的烦恼”。作为制曲菌种的总状毛霉是自然发酵,没有专用发酵菌株,影响发酵效率,加之毛霉不耐高温,仅能在冬季制曲,影响永川豆豉产业规模的壮大。同时,豆豉制曲过程中生长白色曲丝,引起部分花了钱的人食品安全的疑虑,也影响了产品销售。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园区成立了豆豉产业技术研究院,与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索化夷教授团队合作,协同开展相关研究。研究团队通过收集传统发酵豆豉样本,分离纯化发酵菌种资源,开展高蛋白酶活性耐高温菌株筛选,进一步对潜力菌株进行高温诱导选育,通过多层淘汰最终获得总状毛霉C。该菌株具有蛋白酶活力高、高温耐受性强的特点,在35℃温度下具备产生蛋白酶活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首次完成永川豆豉总状毛霉C全基因组测序。
总状毛霉C菌株的选育和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让困扰永川豆豉发展的两大难题迎刃而解,同时为未来永川豆豉标准的建设、工业化生产、产品的质量提升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园区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近20家。先后引进院士、知名专家等高层次人才80多人,开展项目对接和创新创业,带动建立各类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15家。
如今,园区已形成了茶叶、食用菌、特色经果等3个主导产业、豆豉食品和休闲农业的“3+2”产业体系,建成了重庆最大的茶叶、食用菌、早熟梨标准化基地。
重庆永川国家农业科学技术园区管委会主任康治平表示,园区将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体化发展机遇,聚焦茶叶、果蔬、蚕桑“一主两辅”特色产业,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战略科技力量引领、企业创新主体提质、科学技术创新平台重塑、产学研用深度融通、科学技术创新人才集聚、一流创新生态优化6大重点工程,打造丘陵山地农业科学技术样板。